普庵祖師的來歷
禪師諱印肅, 號普唵,生於北宋徽宗政和五年 (1115)11 月 27 日, 袁州之宣春人 ( 江西省袁州府 ), 姓余氏。 南宋紹興四年 (1134)8 月,年 21 依壽隆院賢公出家。 紹興 11 年落髮, 翌年 5 月受戒於袁州開元寺。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深為賢公器重,勉讀 《法華經》,即紹興 13 年入湖湘遊,謁訪溈山牧庵法忠禪師,得其 開示有省,後又回壽隆院。紹興 23 年,師年 29 使牒請主慈化寺。
師常布衾紙衣,脅不沾席,禪定之餘,有一日誦《華嚴經》至「達本 情忘,知心體合」豁然大悟。自此之後,四方來訪者問答示眾偈語廣
被,徵詰笑喝書頌不一而足,廣津梁,崇塔廟,禦災捍患,天動物與 ,雖鬼神莫測其變,符頌藥水,驗世非一。 孝宗乾道 2 年正月營造 梵宇,4年12月落成,明年即孝宗乾道 5 年 (1169)7 月 21 日,沐浴書偈,跏趺示寂,年 55。敕封普菴寂感妙濟真覺昭貺禪師諡號。
後世, 元代成宗大德 4 年 (1300) 重諡大德慧慶,明代成祖永 樂 18 年 (1420) 加諡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 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因普唵禪師生前消災除病靈驗膾炙人口,演 成元明清以來,從官方到民間都紛紛塑造普唵像供奉。例如元代仁宗 延祐初年,吳郡姑蘇城西建慧慶寺,寺後普光明殿就安造普唵像。地 緣關係,大致江南尤其是江西福建一帶有普唵禪師的信仰,相傳江海 船舶供奉普唵可免災厄,傳到日本臨濟宗佛殿背後亦安普唵禪師牌位 云云。
由於普唵禪師在明代特受皇帝加封,御製實錄,佛門編著稽古略 ,帶動歷史傳承,自然鼓舞起民間信仰。 如《續藏經》,第 120 冊 記載:皇明成祖永樂 18 年 12 月封普唵禪師制曰: 「惟普唵禪師,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誓 覺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霖於六合,膏澤均沾;猶現滿月 於千江,光輝旁燭。眷此弘彰於靈化,式宜薦鍚於名稱。今特加封普 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
普唵禪師不但本著大慈大悲, 廣渡眾生,深為四眾欽仰,這時 到了明代的普唵禪師,經皇帝這一稱讚,既成觀音菩薩化身,又是具 有禱求者,隨所願欲,悉皆感孚,民間應和者愈來愈多。明初,成祖 御製〈普唵實錄序〉,普唵行同如佛在世,能禦災捍患,拯危濟急, 無怪乎民間會供奉他當護身主神。這是皇權時代,上行下效,很自然 的發展。
同《續藏經》,第 120 冊載,明成祖永樂 21 年 4 月,御製〈 普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 實錄序〉
 
一般民間祀祖師者,乃屬普庵符錄派,所以普庵符錄派的法師都稱祖師為普庵教主。
澎湖的民間信仰有他的特色,就是「福官」這一法門,各村里公眾廟宇名稱以宮多於廟,主神誕辰要「請壇」、「犒軍」、「繞境」、「獻敬」、「抄營結界」、「造橋過限」等活動,平時要接受民眾「問神」或者是「作法」,乃至「起土」、「真煞」、「安厝」......等等,隨時會有替人洗淨畫符等工作。
所以澎湖福官派別約略有「普唵派」與「閭山派」,而當今普唵派最為普及。筆者從小有機緣參與學小法,而後對宗教都很有興趣,從資料收集與研讀,因發現當澎潮廟宇對「普唵教主」的說法各有不同,於是乎想擬出本文向法界先進請教,同時追隨學者專家對本土文化研究多作學習,而提出淺見來作探討或者對台灣史研究也有助益。
    認為普唵派所供奉的祖師是佛教禪宗臨濟法系的第十三代普菴印肅禪師,論證的資料分為:佛教普菴禪師傳的歷史,金門與台南有關普庵祖師神像的造型,澎湖普唵教主的神咒、符令、指法。最後結合,綜合以上資料的印證再作說明,並付錄澎湖現在有關普唵祖師的傳記。

    普菴、普庵、普安等,其中「菴」字不同,形而同音,所指的是同一人。民間信仰,以訛傳訛,尤其「畫符」,魯魚亥豕,每每不在話下。傳說中牽強附會,有一點史實,經過長時代的相傳,尤其「祕密傳法」之類,夾雜口傳,會愈滾愈多,不同時空邏輯推理,也是特質。但這些資料彙集,加以排比分析,乃有助於研究民間信仰的包容性,也豐富了民俗多采多姿的可貴所在。如作純學術深討時,能力以理清,亦不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 的頭像
    aqu

    紫雲居---紫氣遙臨源從江夏、雲山遠眺境接武巒

    a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