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宗派分為符 、丹鼎2大系統。符 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術,以傳行符 科儀為主,齋醮祈禳為事,兼言練養成仙。後漢末,符 一系先建立其教團,先後有張陵開創之五鬥米道與張角之太平道。太平道因發動黃巾起義失敗而絕嗣,五鬥米道一支傳衍至今,為符 一系之主流。至魏晉,靈寶、上清等派先後出現,《三皇》、《上清》、《靈寶》等經 亦各嗣傳於一時。南北朝時,寇謙之、陸修靜各於南北改革道教,陸修靜尤總括諸派經 科儀於一,諸派之學於是混融,教制為之一變,而嗣傳仍各有所主。至唐宋、五鬥米道流衍為龍虎山正一道,淨明、清微、神霄等新符 道派相繼誕生,互相交參。自南宋末起,符 諸派一統於正一天師,彙歸而為正一派,其下分支以數十計。(注1)

傳入我國的道教符 派絕大多數名不見經傳。它們源自中國南方,以符 為主要修練方術,乃從傳統符 派衍化出來,不過卻大大不同。它們盛行於我國、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華人民間,乃我國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見學術界對其作研究。研究我國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殘缺不全。由於它們深入民間底層,鮮少公開,且文獻資料嚴重欠缺,欲對其作進一步的探討,就十分艱難了。

1983年,我開始涉足南傳符 派。多年來,陸陸續續收集了點滴資料。很遺憾的,還是欠缺我國各地的全面資料。限於水平不高,本文舛誤和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一塵        2006-03-02 10:50
(一)南傳符 派的傳人

(1)何謂南傳符 派

在我國,符 派可歸類為傳統的正一道與南傳的符 派。前者即常見的正一火居道士,他們擅於齋醮法事,共分福建(閩南)、客家、廣府(廣肇)等方言幫,各幫中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派別。他們家族代代相傳,鮮少外傳;後者為純符 派,純粹以符 行事,不進行齋醮法事。

南傳符 派的歷史並不久遠。大約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於中國南方閩粵客家人聚集之處。傳習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裝束,頭盤髮髻,多有妻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期間,這些客家道士雲遊東南亞時,向華人民間傳教,且是無私的傳授予各籍貫華人。與上述家族相傳的正一道士比較,則顯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揚。

將南傳符 派傳至本邦的,以廣東客家幫道士為主,少數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諸如流民教、昆侖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蓮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間對其通稱為“茅山”,對於學習符 派通稱為“學茅山”,符 師父亦被稱為“茅山師父”。其實,那是出於於人們的不瞭解,而且是錯的,因為符 派並非單單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 教派可歸類為“民間道教”。這裏,為了突出其獨有的南方符 色彩,姑且稱為“南傳符 派”。


一塵        2006-03-02 10:50
2)南傳符 派的特色

與道教其他宗派一樣,南傳符 派的目的為成仙得道,以符 為主要修練方術。符 也是道士用來召神劾鬼、驅邪鎮魔的一種方術。

南傳符 派的特色乃其符 不同於北傳正一道、全真道之符 。(注2)其符 的文字淺白易懂,最關鍵的是符的下端有個“符膽”,那是許多文字重疊寫於“符架”上,形成一團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為一位入教弟子,須經過一套特殊的“過教”儀式。然後經常要練習畫符吞服,增強法力。此外,亦習誦念經咒、靜坐等方術。

通常學習符 者,必須為教門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狀況下書畫符 。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畫的符 ,(注4)絕非符 派的符 ,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狀況下畫出字跡潦草難懂的符 ,至多可稱為“神符”。

畫符的步驟是∶焚香請神、念敕水咒、念敕紙咒、念敕墨咒、念敕筆咒,然後持筆書符,一邊持咒,後下符膽,書畢,念敕印咒,蓋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擲“筮”求準,若準(聖筮)則此符有靈可使用。在整套修練的過程中,除了畫符、念咒,還得存思(觀想)、打手訣(手印)、頓腳(於念咒畢都得頓腳,左右腳各有分別)、敕法水、焚化符 或整張吞服,顯出其不同的色彩。


一塵        2006-03-02 10:50
3)傳入本邦

要調查南傳符 派諸教派傳入本邦的歷史,乃十分艱巨之事。許多默默無聞的遊方道士,在各地收了一些弟子為徒,又再雲遊遊四海而去,未留下片紙只蘋字記載。

將它傳播本邦的乃源自廣東的客家幫道士,他們為火居道士,少數不婚娶。約在19世紀中葉,客家道士開始南來弘道。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觀,最早的有芙蓉的天師宮,它由鍾善坤道長創建於1864年,現任的第六代住持為張法景道長。怡保的南天洞,乃龔承德道長創辦於1868年左右,後傳與兒子龔聲揚道長,第三代主持是揚至漢道長,第四代是鄭理吉道長,皆已羽化,自80年代開始,歸南天洞保管委員會管理。怡保龍頭岩,屬東華山派,鍾善坤道長開創於1894年。自80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長羽化後,即無盤髻道士主持。怡保東華洞,百餘年前由丘倫初道長開創,傳了8位道長,當最後一位道長羽化後,一群善信於1983年成立“東華洞佛寺打坐中心”委員會,東華洞逐漸佛化。芙蓉天公五老觀,為鄧德華道長創於1927年。太平新路口的中華佛宮,建立於本世紀初葉,主祀太上老君、副祀真君大帝與齊天大聖。霹靂曼絨縣的清心寺,由客家人(相信為符 師)建廟於本世紀中葉,主祀太上老君。太平的仙師王爺廟,羅雲亮道長成立於本世紀初葉,第二代住持為其子羅水容,現為其孫羅平順掌廟,改廟名曰“太上老君廟”。檳城朝元洞清觀寺屬天衡山脈,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所創建,供奉三教聖人等仙佛。檳城蓮花觀太上老君、山主饒喜娘等人創於1900年。檳城亞依淡太上廟,客家道士陳某等創建於1901年。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1903年客家道士盧善福等創建等。這些道教廟宇與南傳符 派關係密切。

自19世紀中葉開始南傳本邦後,慢慢遍佈我國各地,尤其客家人聚集或曾經活躍之處,如怡保、芙蓉、吉隆玻、檳城、太平、關丹、沙巴、砂勞越、柔佛等地。

盛行於北馬的昆侖教、六壬教與茅山教,即由3位客家道長──曾必齊(增城客家人)、張彪士(廣東客家人)與馬英(鶴山客家人)弘揚而興盛起來。他們於19世紀末期從中國南來抵吉隆玻,與一班10餘名的符 派道士,秘密進行反英政府活動。他們善使符咒,聲稱“擁有刀槍不入的法力”。不過,舉事不幸失敗,結果他們3 人一齊逃奔至太平。曾必齊在太平與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0年代羽化於怡保龍頭岩;馬英定居太平,收的徒弟不多;張彪士往北馬、檳城傳教,徒弟頗多。(注5)目前北馬上述3個教門的弟子,並非全部源自他們門下,顯然除了他們,尚有多名符 師活躍於當地。

另一位著名的符 大師陳飛龍則致力於弘揚金英教。他原居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百鶴洞,本世紀30年代末期南來弘教,從香港到泰國,進入吉打、霹靂、吉隆玻,後回羅浮山修練。他在泰國、吉打、霹靂與吉隆玻收下多名徒弟。其中一位高足吳金洪,是太平與霹靂著名的符 師,收有百餘徒弟,包括前金寶國會議員杜添福律師、前勞工局局長陳德平、怡保醫院書記長陳永富、多位軍方與警方高級人員、商人、知識份子及錫克、印度友族同胞,且多為英文教育者。(注6)

戰後,一些法壇醞釀成立新組織,申請註冊成為合法團體。比如太平的金英祖師廟,即由羅水松成立於1957年,1966年註冊獲準。太平的昆侖靜坐中心成立於1972年,柱註冊於翌年得到批準。怡保的昆侖古洞亦在70年代末成立與註冊。吉隆玻雙溪毛糯的茅山教總壇乃李興創於50年代,旋後申請註冊。戰後初期是符 派興盛期,80年代後,社會轉型,時勢嬗變,即由盛轉衰。

上述的法壇只是冰上一角,相信尚有眾多的私人住家法壇私下進行收徒活動,鮮少公開活動。

4)教派簡介

除非深入調查,不然很難詳悉諸教派的歷史,而且多數教派歷史失傳,叫人無從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稱“鳳陽”,據說源自安徽省鳳陽府,教士們多不嫁娶,善使各種奇特的法術和幻術。他們到處流浪,以走江湖變幻術或賣藥為生,流民教符 已逐漸失傳,門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為教主,(注7)尊稱為茅山祖師,與歷史上陶弘景所開創的上清派(後改稱為茅山宗)不同。(注8)本教以純修符 為主,教徒眾多,遍佈各地,教主誕辰為農曆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昆侖教

奉先秦時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為教主,尊稱他為昆侖山天尊。發源於廣東客家地區,教徒集中霹靂、北馬。教主誕辰為農曆七月初一。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師,其史不詳。除了修練符 ,亦重視六壬神算方術。教徒遍佈北馬、中馬。教主誕辰為農曆三月十八日。

金英教

奉金英祖師、茅山仙師、潮源洞師為教主,尊稱三教祖師。歷史約300年,史料較完整,不過充滿神話味道,令人難以相信。據該教《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雲,金英成佛時,曾與金禪老祖結義為兄弟,後因金禪打破了玉盞琉璃盆,被佛主貶斥下凡轉世受苦,於是轉世為唐三藏,西域取經功成,回西天極樂,並前往探訪把守東河的金英。金英聞後十分高興,決定前往西域,途中於波羅沙甲遇合茅山三仙師之末師,不久又遇上七姑仙女最小的一位,即在潮源洞修行的潮源洞師,三仙一見如故,共結為教友,同往取道,後成為三教祖師。(注9)

金英教的開山始祖為林顯江,他原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的客家道士,創教於清朝期間,曾收了佛岩寺的一位僧人陳飛龍為徒,由他把金英教傳播本邦。(注10)

教主稱三教祖師乃以金英代表佛、茅山代表道與潮源代表仙也。他們的誕辰分別為冬至三天(冬至日起共3天)、五月初三與二月十五。教徒多在北馬、霹靂與吉隆玻等地。

南傳符 派諸教門的入教弟子究竟有多少?目前猶無正式統計數目。不過,據我的初步估計,相信至少有2萬餘人,包括少數的印度與錫克同胞。單單在太平的拉律 登縣估計約有2000餘名。(注11)他們已不蓄發盤髻,不穿道服,與一般人無異,不知就裏者根本不曉得他們是符 弟子。從中國南來且作道士裝束的符 師,被尊稱為“道長”、“道士”,至於時下的符 弟子,則稱“居士”較妥當。他們的數量遠超從事齋醮的道士,居我國各道派的首名。從事我國道教研究工作,絕對不可忽略南傳符 派。
(二)南傳符 派的內部概況

(1)過教儀式與秘密色彩

要成為一名符 弟子,須經過一場嚴格的“過教”儀式。早期須時七七四十九天,現時革成7天或更少。弟子們每日都得服食符 (焚化或整張吞服),師父則為他們進行封身儀式,在身、手、腳、眼、耳、嘴、頭頂、喉、心等處寫上符 。(注12)複進行寄石、寄樹或寄水儀式。(注13)還得以喉頂斷箸,以刀斬身(謂試刀)。(注14)最重要的一道手續是焚化表章,表章上寫著入教者的姓名,當空焚燒或焚於香爐中,他們也得發誓不得以邪法害人。過後,每位弟子獲得一副筮與一枚符 印章,(注15)以及賜法名。(注16)過教完訖後,他們即可以畫符練法了。

在過教的程式中,可以發現具有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的一項色彩──刀槍不傷身。

歷史上,清朝乾隆年間創立的義和拳,即是傳習符咒、學拳誦咒、請神附體護身,可避槍箭及刀槍不入,槍炮不能傷身,最後發展成為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注17)

流傳本邦的金英教的過教儀式於露天進行時,在以前的時候,傳教師一手持傘站於重疊3層的桌子上,其含義即不見清朝天。清滅亡後,即不再持傘了。文獻上雖無記載,但是刀槍不入之術是會令群眾著迷瘋狂,勇於打鬥。曾聽聞老一輩的符 師談及,以前曾有符 師在某些反英運動和幫派械鬥中使用符 護身。後來英政府取締符 諸教派,導致他們深藏民間,秘密活動。

刀槍不入雖具秘密宗教色彩,但不代表它們全是秘密宗教。根據它們的說法,刀槍不入之術也可保平安。尤其在外頭突遭人家傷害、車禍或意外發生時,身體上可暫時性受保護而體膚無損。即使在今日,“可保平安”也是其吸引人們競相過教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